The Light Magic of Larry Bell

(原文 Bazaar Art Hong Kong  11 月號)

 

Portrait of US artist Larry Bell at his exhibition space at White Cube in Central.  [SCMP POST MAGAZINE FEATURE]

Portrait of US artist Larry Bell at his exhibition space at White Cube in Central. [SCMP POST MAGAZINE FEATURE]

拉里・貝爾(Larry Bell)生於1939美國新墨西哥洲。他的藝術路上總離不開光與實驗,及不同空間表面所呈現的特性。60年代初,當歐、美(特別是紐約)被普普藝術浪潮蓆捲時,加州一帶,在羅伯特.歐文 (Robert Irwin) 及拉里・貝爾為首,發生了一場美學上的「光影與空間」的運動。他們控制光影與表面,讓觀眾在空間感上、視覺上試生錯覺,就如貝爾自己形容一樣,是種 「表面魔法」 (surface magic)。

 

在香港白立方拉里.貝爾的「光與紅」展覽,看到貝爾的紅色 Hiromi 紙拼貼系列,令我想起兒時收到的立體聖誕咭。聖誕咭從一個角度看,是冬天白雪濛濛的北歐式屋子。轉個角度、光線折射不同,會見到聖誕老人騎著鹿車在天空出現,一切疑幻似真。 紅色 Hiromi 紙拼貼系列是源自《蒸氣繪畫》,貝爾自1978年開始創作《蒸氣繪畫》,利用紙張不透光,只能反射或吸收光線的特點,再結合不同性質的表面,如聚酯薄膜及塑封膜,配合光線,令二維作品看來像立體一樣。 在紅色 Hiromi 紙拼貼系列中,貝爾將矩形鏡面物料與鮮紅的背景交叠,加上光線折射,呈現不同形狀的立方體,令人一時之間難以分辨是平面創作還是雕塑。

 

 

問:當我看見紅色 Hiromi 紙拼貼系列時,有種變幻莫測,從表面看總是看不透,看不盡的感覺。到底甚麼才是真實?甚麼才是幻像?

 

答: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跟表面有關,就是光與表面如何結合。當我在工作室內將表面加工,完成作品。而每個藝術家的創作方法都不一樣,我喜歡以最快的速度,最簡單的方法完成作品。那些表面是不變,我所做的只是調整折射到作品表面的光線,對我來說,這是魔法。

有時,只是利用一種簡單的元素,好像今次展覽的在盒內的雕刻品,我只是一個簡單的步驟,把表面扭曲,便令作品的光線及顏色改變,然後把它放進透明盒子內,就像一幅三維的畫。而盒子只剛好放下一件作品,沒有多餘的空間。看來表面就是平凡,這就是最簡單優雅的。在創作前,我沒有太多的想法,只希望到最終作品看來是有趣的。以最誠實的態度去創作,作品都以快速一次性完成,用一個動作以最簡單的方法去完成,畫作及雕塑亦然。

 

問:都是即興的嗎?

 

答:可以說是,又可以說不是。創作通常都要經過一點的思巧過程,但我不喜歡事前測試或者是計劃,只需要知道要做甚麼,然後就去做。這是非常的即興、自然甚至帶著直覺而行事。在某些情況下,在創作的過程中,直覺會比知識更有力量。我喜歡在一點點混亂的直覺中產生的事物,是沒有計劃,但當中卻包含某種的連貫性。就像這邊展出的《光之結》吧,它是某種狀態之下產生的,地心吸力造就了作品最後呈現出來的狀態,是直覺、偶發性及引力三者結合的作品。

 

問:所以你的藝術成果是意外地產生的?

 

答:不是意外,是即興。你要相信即興的力量,即興是有意識的過程,而意外是沒有意識的。當你對事情有一定的經驗及了解,就算沒有計劃也能創作,那個過程都是相同的,但當中的即興因素卻有不同,於是出來的效果便會不同。相信是很重要的,就是相信經驗、直覺及材料,這是非常有趣的。

 

 

《光之結》是在「光與紅」展覽中,另一組玻璃立方體的雕塑作品。這些雕塑是由已鍍上各種金屬及石英反光塗層的薄膜組成,看上像菲林。貝爾將薄膜隨意的扭成結狀,懸掛在特製的透明箱內,地心吸力會令這些懸浮的雕塑產生不同的流動形態,形成複雜的鏡面空間結構,再將周遭環境光線傳送及反射。貝爾以往的《光之結》都是懸掛在天花板上,但今次卻放在箱子內,作品的變化萬千又彷彿在箱子內給定格了,像是畫作與同場的紅色 Hiromi 紙拼貼系列相呼應。

 

運用在《光之結》上的金屬電鍍方法,就是在玻璃、紙張、塑膠等物料表面鍍上漸變的塗層,製造出視覺上的虛擬空間及透明感,是貝爾在六十年代早期在創作過程中發現,就是這個發現令貝爾從早期繪畫為主,轉向結構性藝術創作。

 

This handout image shows artwork by  LA based artist Larry Bell, exhibited at White Cube gallery. Artwork shown is LLK 8.26.13A, 2013, Vapour-coated polyester?96 7/16 x 31 1/2 x 32 11/16 in. (245 x 80 x 83 cm)15OCT13  [SCMP POST MAGAZINE]

This handout image shows artwork by LA based artist Larry Bell, exhibited at White Cube gallery. Artwork shown is LLK 8.26.13A, 2013, Vapour-coated polyester?96 7/16 x 31 1/2 x 32 11/16 in. (245 x 80 x 83 cm)15OCT13 [SCMP POST MAGAZINE]

問:你經常利用不同的技術放在作品中,你認為自己是藝術家、工程師、還是發明家?

 

答:我不認為自己是工程師、發明家,在開始時可能有一點點像這樣,但過了一一段時間,那過程成為很自然的事。像駕駛吧,習慣了駕駛棍波車後,你不用思巧何時要轉檔,轉檔就像自然發生一樣。所以在創作路上一斷前進,信相自己擁有的技術及直覺會帶令你去一步。作為藝術家就是要學懂如何釋放及運用自己的技能,當中信任是關鍵,就是信任直覺。

 

問:你運用不同的物料去創作,如玻璃、紙、銅(在朗豪坊入口前那個 《Happy Man》銅雕塑,就是貝爾的作品),那種是你最喜愛的?

 

答:現階段最喜愛的物料是紙。紙有種異乎尋常的力量、可塑性高以及很容易處理。我以往愛用玻璃,但玻璃不易處理。不同時期會遇上不同的物料,做出不同效果的作品。我想時間是一個因素吧,再者在利用那種物料時的感覺也很重要,這個可能對作品也是最重要。當創作的過程是愜意時,會產生很多感性的元素,當然也會包括很多錯誤,技術上的錯誤。於是我便要去決定要不修正錯誤,要不由它從錯誤發展下去。

 

問:那你會修正嗎?

 

答:我通常也不修正,無論怎樣作品也會一直發展下去,順著事情發生而為,會做出好的東西,也會做出壞的東西,但最重要是不論好壞,而是讓作品順勢發展。無論任樣,創作過程中總會有魔法的發生,這就是我所謂的感性、感覺的一面,這個對作品、對藝術家本第也非常重要,就是在創作過程中對自己、對作品要投進相當的信任。

 

問:你常常強調作品最後的效果,及那種「表面魔法」(surface magic),讓人觀賞時有種疑幻似真、好像看見又好像看不見的感覺。是要挑戰觀眾的視覺嗎?

 

答:哈哈哈,我為自己創作,如果真的要挑戰,只是挑戰我自己吧。多年來,基本上是因為自已對 「表面魔法」的著迷,如果觀眾也被我的魔法懾住了,證明我成功了。觀眾對我的作品有任何反應,都是他們個人的經歷,不是我故意放進作品內,是觀眾跟作品的關係。當然,作為一個藝術家,觀眾對作品的著迷及好奇,都是一種祝福。

 

(後記:貝爾喜愛用光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,因為光是免費的。接近 80 歲,他對任何光影的表面仍然非常敏感。訪問當天,我穿了雙玫瑰金的紳士鞋,尾聲時他突然看著我的鞋子說:I love your shoes, this is surface magic! 然後嚷著要去買一雙差不多的鞋子。)

 

 

 

不一樣的 abc

2015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提前在三月份舉行,早前公佈了參展畫廊的名單,當中有些是再度回歸,有些是首次參加,新聞稿指「陣容空前強大」。沒有不敬之意,只是覺得藝術展陣容如何空前,都是 trade show,是買賣的地方,不是欣賞作品之地。去年新設的光映現場,即電影欣賞的項目,就是因為藝術展太大,太多事情在發生,而錯過了。明年的藝術展,仍然有光映現場。策展人李振華在傳媒午宴上發言,談及不同地方的革命,革命就是轉變等。他的話令我決定明年必定將焦點放到光映現場,畢竟看藝術展看得多,千篇一律,沒有革新改變,很難讓人留下印象。

藝術展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,只有柏林當代藝術展(Art Berlin Contemporary)簡稱 abc 。九月的時候人在柏林,剛巧碰上 abc 舉行的日子,於是去看看。abc 是由一群柏林畫廊東主發起舉辦,自 2005 年起,每年在柏林舉行展覽,推廣當代藝術,參展商當中不少來自德國各地,繼而是歐洲、美國等。

我沒有抱太大的期望,以為都是一般的 trade show。abc 的舉行地點是在柏林站 (Berlin Station)旁的一幢名為 Lehrter Bahnhof 歷史建築內舉行,甫進場已發現現場的格局佈置,跟一般藝術展大有不同。場地主要分成兩區,在外邊 atrium 的部份,是完全沒有怎何間格,各畫廊當然有特定的佔用面積,但彼此之間沒有圍板之類,就是全開放式的佈局。這區展品的都是大型的裝置。後半部份的室內場館,這裡回到傳統藝術展場格局,每間畫廊佔用有間隔的位置,然後在其中展視藝術品。

最最最最有趣之處是每間參展畫廊,只能展示一個藝術家的作品。abc 2014 有百多間畫廊參加,於是就像有百多個藝術家的個人展覽在同一時間、同一場地舉行,而當中不少是非常實驗性的。

在 abc 內跟 Galerie Buchmann 的負責人聊天,曾經參加過香港巴塞爾藝術展,他說到不同地區參展,當然有不同的策略,亞洲地區的藏家,很注重藝術家的名氣,拍賣成績。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,能夠交易成功(即係做成生意,有錢收)是關鍵,不會冒險帶些實驗性、或者難於收藏的作品到香港。在 ABC 就不一樣,因為來參觀的買家,他們不急於當場便有收獲,反而希望發掘不同的藝術創作,對實驗性較重的作品接受能力較高。

一間畫廊只能展出一個藝術家的作品,讓參觀藏家能有更多機會了解藝術家,至於買賣好可能是藝術展之後的事,在 abc 內交易不是重點,藝術才是。

2014 柏林當代藝術展(Art Berlin Contemporary) abc 花絮 :

 

art-berlin-contemporary-4

 

IMG_9758-624x415

 

IMG_86361-624x416

art-berlin-contemporary-20

IMG_92331-624x416

 

abc 的官方網頁

http://www.artberlincontemporary.com/abou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