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善為惡、 孰真孰假 ﹣ 曾建華

 

photo 1

剛被選出代表香港,參加明年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曾建華,是一位充滿矛盾思想的藝術家。 他唸基督教中學、讀尼采、又相信荀子的《性惡論》,認為人需要某程度的道德規範。自稱是個守規矩的人,但作品中卻充滿對哲學、宗教的批判,流露對這今世代不同現象的反思。

「小學時讀孔教學校,讀論語 。然後中學是基督教學校,這個在當時有頗大的影響。尤其自中四、中五,會做多些反叛的事情。那時會想究竟為何有些人,會說一套做一套。」曾建華看來是內向寡言,像無時無刻在思巧的哲學家,很難想像他是反叛學生。「我中四、中五時,尚算是個好學生,是那種會返團契,聽老師話的學生。但當自己多留意老師或同學的行為,好像有點怪怪的。開始變得有點反叛,雖然反叛,但都是在框框內的反叛。」

曾建華當年在框框內的反叛,就是留長頭髮。 「當時我是有點幼稚,就是不明白為何留海不能過眼眉,男子又不能梳 one length 的髮型,女孩子校裙一定要及膝,很奇怪。我想就算相差 1 厘米也不是問題,為何要這樣嚴謹。那時覺得很奇怪,會想很多。」

這種在框框內的反叛,後來亦出現在作品中。2007年的作品 《Attempt at a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》,他把達文西的宗教畫二次創作一番,稍稍改動了當中人物動作,如把達文西《聖告圖》( The Annunciation)中天使向聖母報喜,變成向聖母竪起中指,來表達對基督教及讀尼采的想法,及批判在宗教內的各種真相、價值。

尼采曾說「沒有真相,只有詮譯」(There are no facts, only interpretations.)何謂真相?有沒有完全客觀的判斷?一直都是曾建華在作品中的宣言。在《七封印》錄像裝置系列中,就是他在聖經、存在主義、基督教等內容中,抽出不同的關鍵字,再組合成句字,重新詮譯所謂的真理。

「其實我一直覺得判斷及看法,都是沒有全面的,只能夠將不同的觀點、看法盡量集合,表達一種相對全面的觀感。」

THE NAME THE CALL / THE BLOOD THE SOUL / THE BREATH THE DEATH /

THE WORD THE SLAUGHTER / THE PLAN THE VENGEANCE / THE CRY THE VICTORY ﹣《第五封印》

 

The Fifth Seal, 2011

The Fifth Seal, 2011

 

是罪孽還是救贖,都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。訪問前幾天,正好發生了馬航客機被擊落事件,在另一邊,以色列跟巴勒斯坦的衝突又在白熱化。有感而問曾建華,好像人性真的如荀子所言本惡?「當一個人行善的時候,其實是否真正發自人性根本,才去做好事呢? 有時並非真正需要做那事,而是透過做某些事情,可能會得到稱讚,或者有望從中得到認同,又或者是祈求心安理得,都並非出自人心的基本。所以我認同人性是惡。」

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,有時可能都是出於不同判斷。在《 Ecce Homo Trilogy》內,曾建華搜集了羅馬尼亞前獨裁者壽西斯古,在 80 年代被審判及處決的片段,放在作品中,就是要探討在大眾媒界下對獨裁者的詮譯。Ecce Homo 有 「看看,這個人。」之意, 是尼采其中一本書的名字, 也是聖經故事。耶穌在釘十字架前, 被彼拉多鞭打然後示眾,當時彼拉多就是向民眾說:Ecce Homo,意思大概是:大家看看這個罪人。但這個罪人被釘後復活,卻成聖人,不同時空,有不同的詮譯。於是便出現很多針對人類行為的規範,令善惡有其標準。

Ecce Homo Trilogy I 多頻道錄像及聲音裝置, 2011-12

Ecce Homo Trilogy I 多頻道錄像及聲音裝置, 2011-12

 

「 荀子不是認為所有人也偏向惡,正因為人本身有惡的根,或者本質較傾向於惡,所以他認為有需要用德規範去導人向善,這個我認同。 透過道德,所謂的社會教化,令人慢慢為善,做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情。」

曾建華一方面批判現世的標準價值,但同時又認為人類在某方而是需要規管的,這種矛盾也彷彿投射到他表現作品的手法上。他簽名式文字圖案創作,或者是文字流動影像,那些圖案好像是錯落有緻,文字之間的流動空間也像是經過細心考慮及編排,有其一致性,但內容卻含有強烈批判意味。如為當鋪改建而成的餐廳 The Pawn 的創作,句子如「當左你層爛尾賤樓」、「PAWN YOUR SKINNY SOUL」等。「 我大部份時候,都是守規則,但可能在一些微細的地方,我又不守規矩,如果可以不守規矩,我是不守規矩那種人,我內心是充滿 掙扎。」

這種矛盾掙扎又是源自基督教中學的影響。在貝浩登畫廊舉行的 “Forest of Illusions” 展覽,展出了曾建華的 2008 年的畫作《White Porn Painting》,以全白色去表現如性虐待、自慰、口交性等情色形象。「2007年構思時在 2008 年一個展覽的作品,是純粹一個圖像的處理,當時做了太多文字創作,想用另一個途徑去創作。我其實是頗好色(咸濕),所以有很多不同思想在腦海中,做這個系列時,想這事比較多。」他承認,這些思想都是來自宗教的壓抑。

「我讀基督教中學,當時老師的教導,那些(咸濕)色情的念頭都是邪靈,稍有這種思想也不可以,好大的罪惡感。這個對我的影響很大,現在我也會留意到,有時在媒體電視上,對這事也有類似的情況。我覺得, 這事其實是人類很基本的慾望之一,或者說是本能之事,所以有那麼大的壓抑,令我覺得很辛苦 ,於是透過畫去說出每個人想有類似的慾望。那種慾望甚至可以去到好誇張的情況,只不過是這事在抑壓情況下不太顯眼。」

「可能是我壓抑的太久了,中學之後一段好長時間,每當我稍有色情念頭,便有罪惡感,好像犯大罪,現在聽見有朋友讀天主教或基督教學校,我都覺得他很可憐。」曾建華笑著說。

 

曾建華小檔案:

曾建華,香港著名年青藝術家之一。1976 年出生於中國汕頭,2000 年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,同年獲香港藝術雙年展 2001 優秀獎。2003 年在倫敦學院坎伯韋爾藝術學院藝術碩士(書藝)畢業。曾參加里昂雙年展(2009)、悉尼雙年展(2010)、亞洲藝術雙年展(2011)。明天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。

(原文刊於《藝術新聞》2014 年 8 月號)

 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