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N 次的最觸動人心

Marc-André Hamelin 鋼琴家

Marc-André Hamelin 鋼琴家

 

臭味相投這回事,很難用文字去解釋,但其實又很簡單。就是你跟某人特別投契,對方的喜惡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你,程度至嚴重時,對方放個屁,你也認為是芬芳無比的。我沒有離題,這篇是關於最觸動我的藝術作品。是最觸動的,箇中必有故事,現在先說故事。

我跟他是臭味相投,起碼在欣賞藝術上有相似的品味,或者正確地說是他影響了我。他愛日本版畫、愛印象派、愛讀 Robert Hughes 的評論、愛東南亞藝術、愛豐子愷的作品,這些我也喜愛。甚至我跟他也同樣愛喝 Antinori 紅酒,貪它平靚正。跟他提過,我喜愛鋼琴家 Marc-André Hamelin 的演奏,那種如水般的演奏,但奈何在香港各大唱片店,也找不到他的 CD ,而我是那種聽音樂要聽 CD,看書要看實體書的女人。 然後有一次,忘記了因何他惹怒我,然後我發誓,以後也不理啋他。當晚他傳來電郵,附加一個很大很大的檔案,千叮萬囑我一定要花點耐性完成下載。傳來的是 Hamelin 12 Études 大碟內的全部音樂作品,其中第七首 Études No.7,每次聽每次也想起他。

 

(Études No.7, left hand,  full version)

Hamelin 12 Études 內十二首音樂,全是他在不同時期的創作, Études No.7 靈感來柴可夫司基的 Lullaby Op 16, 而 Études No.7 是一首為左手演奏而創作的樂曲,Hamelin 一方面向大師致敬,另一方面希望挑戰創作及單手演奏的難度。事實上,Hamelin 是以他圓熟的鋼琴演奏技巧而著名,他不是那種舞台誇張演奏風格 (試想想郎朗),甚至他曾說若在演奏會上,觀眾焦點只在他,而不在樂章上,是令人很傷心的。當演釋其他作曲家樂章時,他有望自己像觀眾一樣,能從演奏中感受作曲家的心情,並非由演奏家去隨自己心意去演釋。對 Hamelin 而言,一場完美演奏會是要不經意的,由心出發的。

我第一次愛上 Hamelin ,是偶然在網上發現了他演奏 Liszt 的 Hungarian Rhapsody No.2,我不是專業樂評人,我只能說這個 Liszt 的 Hungarian Rhapsody No.2 ,那種優雅的澎湃 (我知道澎湃是很難優雅的,但實在辭窮),深深地打進我的心坎。Hamelin 擅長演奏那些冷門的樂曲,特別是十九世紀末,廿世紀初,那些對鋼琴音樂發展很重要,但不為很多當代普遍古典樂迷認識的作曲家,如 Charles-Valentin Alkan、 Leo Ornstein 及 Nikolai Roslavets 的作品

 

( Hamelin 的 Liszt ﹣Hungarian Rhapsody No.2)

或許最觸動人心的藝術,從來都是不能刻意經營,只有從心感受,是非理性的。就像你問去小孩子為甚麼喜歡愛卡通一樣,答案就是喜歡。

決定寫這篇文的時候,把 Hamelin 的法文訪問傳給他,並問:還記得這位鋼琴家嗎?還記得這個樂曲嗎?訪問背景音樂正是 Hamelin 的 Études No.7,Hamelin 談的也正正是那個從心出發觸動人心的演奏哲學。

 

// 他回覆:我記得。為甚麼?

我答:沒甚麼,只是在懷緬過去。

他說:我知道,我喜歡你懷緬過去。//

 

然後我對自己說了第 N 次:以後不要理啋他。

(Hamelin 的法文訪問)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